花鳥畫,雖是中國傳統畫科中獨立成科晚的畫科,卻是先被引入陶瓷裝飾中的畫科。在陶瓷上裝飾花鳥畫,既能美化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又能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也是花鳥畫從古至今,一直都是陶瓷裝飾之主流形式的主要原因。
景德鎮從事瓷上花鳥畫創作的人很多。筆者自選定從事瓷上花鳥畫創作這項工作以來,一直都在認真學習研究、揣摩如何能在瓷上創作出好的作品,經過多年的學習與實踐,總結了一些體會,請前輩和同行指正。
一、深入生活
現實生活是繪畫之師,是瓷上花鳥畫的創作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生活,才能獲得創作靈感,才能創作出情景交融的能感動讀者的好作品。
二、要有堅實的國畫基礎
花鳥畫從魏晉南北朝起,逐漸變革,至今已經有相當成熟的表現模式。瓷畫應用的大多是國畫的知識,引用的也大多是國畫的技法,其構圖形式跳不出國畫已有的模式。所以,我們要潛心學習國畫知識,打下堅實的國畫基礎。
三、要熟諳陶瓷彩繪技法
在瓷上繪畫與國畫采用的工具相同( 都用毛筆),但顏料不同,載體的材質不同(一是紙絹,一是陶瓷),所以繪畫的技法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我們要在掌握國畫技法的基礎上,熟練掌握陶瓷彩繪的工藝技法,才能很好地運用陶瓷顏料繪畫出我們想要的藝術效果。
四、拜師學藝,向前輩討教,并研習前輩作品
拜師學藝,不僅能從師傅手把手傳藝的過程中獲得精湛的技藝,而且會在與師傅的朝夕相處中因耳濡目染而培養出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之所以能薪火相傳,繁榮興旺,與我們前輩的無私奉獻,和晚輩的溫故創新分不開。
五、繼承傳統,研習古陶瓷
我們都知道,古陶瓷,特別是皇家御用瓷,其紋飾都是宮廷畫師根據皇家審美情趣依器型特征反復推敲繪制的,都是賦有時代感的書畫藝術和與瓷之器完美結合的藝術精品,都是我們可以研習的實例教材。
六、認真研究陶瓷的造型語言,努力做到畫與器能完美結合。
花鳥畫的創作題材不多,很容易出現同一題材多次出現在不同的器型上;陶瓷的器型變化不大,很容易出現同一種器型要畫出不同的題材。怎樣才能創作出畫面與瓷之器完美結合的好作品呢?我認為,古陶瓷是我們學習的活教材。以清乾隆時期的瓷器為例,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樣在葫蘆瓶上進行彩繪裝飾的。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斗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是御用瓷。瓶的上、下腹部都通體飾纏枝蓮紋,上部紋飾中含有紅蝠,下部紋飾中含有“壽”字,瓶口、上下部銜接處、瓶足都飾有邊飾。邊飾和主體紋飾間留有空白,以分割主次紋飾區域,使得整體紋飾主次分明。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黃地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紋綬帶耳葫蘆瓶》,是外銷瓷。瓶體將常態葫蘆稍作變形,小口,長方形足,瓶身兩側對稱置綬帶狀耳。瓶體上、下部兩側對稱開光,上部橢圓形開光內以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構圖法用胭脂彩繪山水圖,下部海棠形開光內以西洋畫的明暗透視法用琺瑯彩繪賦有立體感的西洋母子圖。開光外以黃釉為地,琺瑯彩滿飾勾蓮紋。整體紋飾將中、西文化高度融合,可見,畫師為了描繪出一件具有中國文化韻味,又能迎合外國人審美情趣的好作品,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的。
七、與同行多交流,取長補短
“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是古至今日景德鎮瓷業的寫照。當代景德鎮的陶瓷藝術是古、今、中、外、本土、外埠文化融合的綜合藝術。因為,當代從事陶瓷藝術創作的工作者,有的在以傳統的學習方式拜師學藝,有的在學校系統學習美術知識和陶瓷彩繪技藝后入行;有的在本土成長,有的從外埠而來;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正是因為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及外來藝術理念的碰撞,景德鎮的陶瓷藝術才不斷有新意。亦因此,我們要敞開胸懷,虛心向他人學習,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倍嗯c他人交流,多了解不同的審美理念和藝術主張,多探討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和感悟現實生活的經驗,多學習如何理解陶瓷器型呈現的藝術語言和將書畫藝術與瓷器結合的表現形式,在保持自我風格的前提下博采眾長,取長補短,對我們的創作定有幫助。
比如,民國時期將景德鎮瓷由工藝品蛻變為藝術品的新粉彩瓷,就因吸納了外埠畫家(程門的淺絳彩文人瓷畫)的創作理念,使粉彩瓷又一次走上上佳。
八、從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
中國藝術品的造型藝術、裝飾藝術和裝飾題材是相通的,如玉器、金銀器、玻璃制品、木雕器、竹器等。我們的古陶瓷就有從琉璃器、青銅器等藝術品中學習效仿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姊妹藝術和我們的陶瓷藝術一樣,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著。所以,我們要向前人學習,從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借它山之石來拓展自己的創作思路。
筆者記得《顏氏家訓勉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币虼?,平素我們只要多讀書,多研習,博觀博學,豐富自身。不懈努力之后,一定會有回報,一定能創作出自己滿意,世人喜歡的完美作品。